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南港這個地方,印象中比較深刻的,莫過於南港輪胎,往昔四處林立的煙囪,再加上灰濛濛的天空,也因此使得它素有臺北市的工業區及黑鄉等名稱;事實上,南港是以農業起家的,而且還是臺灣包種茶的故鄉呢!
據載早在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福建安溪王水錦、魏靜時二氏來台,至臺北州七星郡大內樟腦寮(今臺北市南港區大坑一帶);見當地氣溫、雨量、土質等相當適合茶樹的生長,於是引進茶樹開始在該處種植,使南港成為臺灣包種茶的發源地。

  南港茶山風景
「港」,可當作河川的解釋,也可指港口。南港臨基隆河南岸,以往河道暢通是可泊船的港埠;而依其方位恰與在汐止區基隆河北岸的「北港」一地相對,所以取名「南港」。
這裡是通往臺灣東北的要站,經過南港、汐止,東通雞籠(今稱基隆),西達臺北盆地 。清乾隆初年,漢人來此開闢,濱河有荒埔三段,所以稱為「南港三重埔庄」,亦即舊南港火車站一帶。於續修台灣府志淡水堡,有「南港仔庄」之名;淡水廳志建置大加臘堡,也有「南港仔街」一名。清光緒年間,則稱為「南港街」。光復後,由先成立的內湖鄉劃出,另建置「南港鎮」,57年劃入臺北市轄改為南港區。
由內湖區往南,西跨成美橋,中跨成功橋,東越南湖大橋,過了基隆河,都可以抵達南港區北運鐵路與基隆線的鐵路、公路都經過此地,交通非常方便。


南港茶製廠 
本區的觀光茶園主要分布於舊莊街2段,南深路低海拔山坡地亦有零散種植。當地海拔約為200至300公尺,土壤富含岩礫,全年雨量適中,是理想的種茶環境,遊客至此除了可遊覽茶園和品茗外,在產茶的季節並可參觀採茶和製茶的過程。


包種茶的命名,頗具古意。據《南港誌》記載,日人井上房邦氏調查報告中指出:包種茶係由安溪人王義程創建,他在茶葉製成後,將其運到福州加上香花,再用福建毛邊方紙兩張內外相襯,放茶四兩,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蓋上茶名和行號章號,這就是 「包種茶」名稱的由來,遺憾的是,這種古意的包法目前已不見使用了。
包種茶由南港轉至文山地區,深坑、石碇、坪林、新店一帶廣植包種茶,稱為「文山包種茶」,當時外銷至南洋的泰國、越南的包種茶,仍以南港最有名,所以那時的文山包種茶還得打印南港包種茶的標誌呢! 誰知道在南港包種茶式微、文山包種茶崛起後,大家反而忘了起家的南港包種茶了!臺灣光復初期,茶葉外銷量大幅銳減,南港茶農與工人紛紛轉業,使得南港茶業為之蕭條。六十年代以後,茶葉內銷市場蓬勃興起,南港茶農才漸漸重拾老本行,目前有四十多家了。 


  農民製茶照片
南港包種菜的栽培面積,在台灣光復前曾多達300餘公頃,後來因為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當地開採煤礦吸走大批人力,使茶園廢耕而大量銳減,盛況不復當年。直到民國67年(1978年),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開始每年撥補大量經費,在農會積極配合下,整修開拓山區產業道路,改善當地對外交通;並輔導補助當地茶農更新茶園、加強製茶機械化;舉辦茶賽以及各種促銷活動等重建茶區提升茶葉品質的措施;且在民國71年(1982年)正式設置了南港觀光茶園,使南港包種茶區逐漸恢復了活力。
現有茶園面積約40公頃,分布於舊莊街2段的山坡地,栽種的茶樹品種以「青心烏龍」為主,歷史悠久,是製作包種茶的品種。南港的包種茶區,每年有五次的採茶期,分別是春茶(4月上旬至5月中旬)、夏茶(5月下旬至6月下旬)、六月白(7月上旬至8月中旬)、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中旬)、冬茶(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由於茶區大多仍維持傳統的手採茶,近年來因人工不足,品質較差的夏茶以及六月白大多已不採收,一年之中,僅產製品質較佳且價錢較好的春茶、秋茶和冬茶三期茶。

  桂花包種茶照片
南港區的觀光茶園農戶,主要分布於舊莊街2段,少數分布於南深路及研究院路2段,目前的經營型態多維持較單純的茶園自製自營方式,純樸且少有商業氣息。

南港包種茶的沖泡,應使用瓷器、瓷杯或高溫燒製的陶製品。置茶量為壺容量的三分之一,以100度的沸水浸泡30秒後,隨即倒入茶海。通常可繼續沖泡三至四回,但浸泡時間每回應略增10秒,如果茶量為壺容量的一半,則浸泡時間每回酌減10秒為宜。

品飲南港包種茶時,先飲吮茶湯約5cc,入口後以舌輕輕將茶湯打轉,隨後將舌尖頂住門牙,讓香氣由鼻孔溢出,以感受茶湯的香氣;同時由舌尖、舌根、舌緣感受分辨茶的澀味、苦味、酸味等;再將茶湯嚥下,感受其活性與甘昧。滋味的好壞,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一般而言,南港包種茶不苦不澀,而且甘甜香醇。

南港包種茶的製茶過程複雜且精細,一般茶農多在上午採茶,剛採下的茶葉稱為茶菁,茶菁通常含水量在78%左右,經過一連串繁忙而複雜且精細的拿捏火候及整夜不眠不休的製茶過程,到第二天凌晨,才能製作出清香的包種茶成品,這時的含水量約降低到5%左右。以包種茶而言,每4.5至5斤的茶菁,才能製作出1斤的茶葉,這的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當您來到產地,不管是在路邊的茶莊或茶農家,他們多將不同人或不同時製作的每一泡茶,稱為每一「隻」茶,到底原因在哪裡呢? 原來是茶的芳香,台語發音與蜜蜂(滂)同,而且茶農們相信他們所做出來的茶葉一定是香的,所以才稱為一「隻」茶,而非一「泡」 茶。
農家曬茶照片